logo
logo
当前位置:上海致远科技有限公司 >> 行业新闻 >> 富士康变相裁员祸及淮安新家

富士康变相裁员祸及淮安新家

        2008年,多事之秋,金融危机掀起的一片水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幻变成影响全球经济的惊涛骇浪。

  曾经在前几轮全球经济危机中逆流而上的富士康,似乎走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严峻关口,世界的格局在变,中国的“比较优势”在变,富士康的“布局”也在变。

  2008年12月20日上午10时,淮安市大治路市劳动局旁边的劳动市场异常冷清,在记者问起关于富士康09年招工的事情时,劳动市场一位杨姓负责人说:“金融危机来了,富士康裁员还来不及呢,他们还招什么啊!”

  天湖网吧位于淮安市深圳路,网吧经营者张宇(化名)这段时间的心情非常糟糕。“本来我准备再开一家的,淮安富士康的裁员让我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包房里将近100多台机子已经半个月没有人玩了,上通宵的更少,有时候比服务员和保安还要少”张宇(化名)在说这段话的时候掩饰不住内心苦楚。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富士康来到淮安,天湖网吧的经营出现了重大转机,每天营业额由原来的不足3000元迅速超过了5000元,到了 2008年网吧经常出现排队候机的情况。而2008年底富士康裁员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令张宇措手不及。“世事难料啊!现在网吧每天毛收入不足1000元 ”。张宇(化名)无奈地说。

  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富士康变相裁员“冲击波”眼下正向富士康淮安工厂蔓延,使得这个富士康刚刚巨资投入的项目未来命运充满变数。

  变相裁员 “祸及”淮安新家

  淮安经济开发区富士康路上不断有从富士康工厂大门走出来的年轻人三三两两地在街边的小商铺闲逛,厂正门口前的公交车站台已站满了等候公交车的人,很多都还穿着富士康的工作服。这是个周末,他们要乘车前往20公里外的淮安市区逛街。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周毅在接受《上海侨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淮安富士康只是由原来的三班制变成了两班制,部分员工已经放假回家了。”

  显然,周主任并没有直接回答记者询问的关于淮安富士康裁员的事情。

  而据记者了解,由于订单减少、产能下降,富士康早在2008年11月就控制加班,这对工资收入大部分来自加班费的员工们来说意味着收入要锐减。

  “这实际上就是变相裁员,我们基本工资700元,以前加上正常工作日和周末的加班,每个月大概有1500元左右,现在不加班了,我们就拿700元的基本工资,这叫我们怎么活?”站台前一位操着浓重苏北口音的富士康员工抱怨道。

  而收入锐减,很多员工选择离去。

  曾有署名“富士康管理层”的网友在其博客内发文,透露出了富士康几种减少成本的招数,其中就包括“进行加班管控,减少当月收入”的办法。其他“ 招数”还有,无薪长假,无薪调休;无薪教育训练;试用员工无论绩效如何,全部辞退;进行学历、经历、资格再查,借机解雇员工等。

  在富士康工厂大门口,记者遇到一位拖着行李箱准备回家的安徽籍员工李明(化名),他告诉记者,他已经买好当天的车票;由于整个11月和12月没有加班,将近两个月他拿到手的工资不足1000元。李明是2008年7月份才进厂的,他现在打算回家自己做点小生意。“刚来的时候不是这个样子,高峰的时候我们都要拼死,几乎每天都要加班。”李明说,我们一起来的人中我差不多是最后走的了, 2008年11月份陆陆续续就有人开始走了,现在留下来的大多是技术骨干了。”

  “工厂没有主动裁员,管理上加大了力度。现在主管都开始被安排上夜班抓绩效,这在以前根本没有过。就是减少你的收入,等你觉得在这干下去没意思了,你就会自动选择离开,公司也省下了解雇员工的赔偿。”小李一直认为,富士康这么大的企业,绝对不会主动裁员的,至少对外名声也不好听。但最近几个月公司的表现,让他觉得公司真的准备拿一群人“开刀”了。

  在富士康(淮安)科技城的富誉厂,记者还碰到一位从富士康深圳工厂过来的员工。据他介绍,由于富士康将整个生产线搬到淮安,2008年10月底开始,公司将员工分3批迁往淮安,“我们要么跟着过去,要么就等待分到别的部门,或选择停薪留职4个月。我最后选择到淮安,基本工资只有750元,也没啥事可做,每月就拿底薪,在深圳留着的同事有的甚至被分到食堂和保安处去了。”

  淮安经济腾飞或“折翼”

  有人说,富士康落户淮安是恰当的时机选择了恰当的地点,中文表述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2006年9月28日,富士康科技集团在淮安经济开发区投资兴建大型电子产品生产项目在南京签约。第二天上午,郭台铭首次来到将投以巨资的淮安经济开发区。望着开阔无垠的规划用地,这位号称IT界“成吉思汗”的行业巨人当即表示,富士康将在这里至少投资18亿美元。

  郭台铭曾经说过,“我们之所以选择在江苏投资、在淮安投资,是因为我们对江苏、对淮安的投资环境放心。”

  “从签约到破土奠基,整个报备手续和规划只花了三个月”、“从开工到投产只用了不到300天的时间,时间之短,规模之大,效率之高,质量之好,创造了世界制造业建设史上的奇迹。”

  仿佛一夜之间,富士康这个新型电子工业航母开到了地处苏北腹地的淮安,成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在落户淮安之前,富士康科技集团在中国大陆地区已建立了九大科技工业园。富士康科技集团出于发展战略布局的需要,有意再建立一个能够辐射南北的科技城。高雪坤到淮安,就把富士康这个电子工业“航母”,定为开发区招引特大项目的首选目标。

  据了解,台湾是一个产业分工相当细的生产体制,大陆企业生产一个产品从最小的部件开始都是自己生产的,而台湾生产一个产品会涉及到很多厂家,因此在台湾企业都讲究一个“群聚”效应,如果一个行业的领导企业进入某一地区,那么其下游的配套企业就会一起跟着过来,在当地克隆一个“群聚”效应,“主打厂家投资会带来配套企业,配套企业又带来更多的下游企业,这种力量和趋势是无法阻挡的。”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今年年初,中国下发《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使得富士康这样的在深圳已经享受优惠政策5年以上大型外商独资、加工贸易型企业面临丧失免税的“特权”。

  由于出口加工区有许多优惠政策,如进口免税、入区退税、进料保税、出口免税、出口加工区之间的进出货物免税等。淮安出口加工区的成功获批,无疑解决了“迁徙”到此的富士康科技集团的生产、退税之急,获得“免税”特权。“但如果未来淮安这些优惠政策不在,劳动力成本再上涨,本来外向型经济就比较弱的淮安还有哪些优势呢?”上述人士说。

  显然,对于富士淮安新家变相裁员对淮安政府“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初衷开始形成背离。不容乐观的整体形势显然成为淮安发展‘三农’这样一个思路的拦路虎。由于企业的“群聚”效应,有关专家预测,淮安的经济发展会因此受到影响。

  苏北计划或搁浅

  近几年,随着大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台资正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自南向北,特别是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趋势,而在长三角又呈现着苏南向苏北迁徙的局面。

  地处苏北腹地的淮安是外向型经济大省江苏的一个经济洼地。在江苏,大量的外资企业落户在沿海和沿长江地区的苏南、苏中一带,而淮安既不靠海也不沿江,成为外资企业难得光顾的地区。按照富士康的规划,未来3年内投资将不低于18亿美元,建成后直接吸收员工在10万人左右,形成苏北台资集聚高地和 IT产业集群。而当初,既无港口又无机场的淮安又是如何吸引富士康的眼球,这一直是一种猜想。

  据淮安市经济开发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介绍:“2006年11月28日,为了富士康项目,市主要领导赶到南京禄口机场迎候富士康老总,而且大红地毯铺到了飞机舷梯下。”

  这个细节仅仅表明了的是一种诚意,但这些年,淮安市在投资环境上也的确下足了工夫。

  为了吸引富士康这个“航母级”项目,淮安经济开发区主动调整规划,留出空间,大力兴建基础设施。2008年10月淮安民用机场也开始破土动工,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亲自到场剪彩祝贺。而为使富士康在淮安的生产基地能面向国际市场,淮安积极申请建立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2008年3月也获国务院批准设立。而淮安出口加工区采取边审批边建设的方式,已投入资金10多亿元。

  据了解,截至今年上半年,科技城项目投资已达7亿美元,拥有员工约1.3万人。富士康淮安科技城所带来的产业聚集效应日渐突显。继富士康在淮安落户,台玻、明基达方电子、大同电子、康师傅方便面等一批“龙头”台资企业纷至沓来。

  2007年以来,已有近60家企业为富士康配套,落户淮安经济开发区。使得淮安正在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又一高地和台资企业密集区。

  富士康淮安工业城计划用地3000亩,地址位于江苏省淮安经济开发区海口路通往京沪高速的连接线上,与建设中的淮安海关直通点和物流园正对面。富士康淮安工业城全部建成后,新增用工不低于10万人,年营业额将超过1500亿元,年利税在100亿元以上,相当于15-20个淮钢的销售,3-4个淮安烟厂的税收,是当之无愧的苏北工业老大。按照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先生的话说,将在淮安再造一个昆山。

  2008年的全球经济走势,不仅超出了郭台铭的预期,也让“世界工厂”的中国所有制造厂商始料不及。据台湾地区媒体报道,在12月考查美国经济后,郭台铭于12月23日发出预警,“目前经济景气状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3倍,最糟的状况还没来。”

  实际上,此次经济危机正在挑战郭氏的“蟑螂式”扩张哲学。从鸿海及富士康转战各地的“布局”来看——从台湾到大陆,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先东部、再中西部,先苏南、再苏北,由“成本”和“规模”驱动的扩张路径正在遭遇天花板。从全球产业周期看,富士康渗透中国的20年,也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需求持续的20年,富士康式的成功和天花板,也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成功和天花板。

  据悉,目前由于形式的不明朗,富士康部分二、三期工程建设已处于停工状态。而鸿恒胜厂、富誉厂已处于半停产状态。“苏北扩张计划”或许将因此而“搁浅”。扩张,迁徙,似乎已不再能成为富士康在下一个产业周期当中的主要驱动力,而转型,必将到来。

  淮安台商投资热遭“冷却”

  在领头企业带来的“群聚”效应缺失的情况下,淮安对台商来说究竟还有多大的吸引力?显然,台商投资淮安的热情已经遭到了“冷却”。

  厦门大学教授李天明表示,两岸“大三通”以后,江苏对于台商来说也并不是优势尽失,地缘优势还是十分明显,厚实的产业基础和便捷的交通对吸引台资来说也有很大的便利性,因此,江苏在吸引台资进入上还是有很大竞争力的。现在大陆交通情况与十年前或是二十年前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三角和珠三角在交通出口的问题上已不存在地域优劣之分,而且政策面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台商企业的产品可以进入广大的大陆市场,因此进入大陆腹地或是商业机会较大的其它地区就成了一种新的投资趋势。

  他认为大陆对台商投资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要两头在外,原料要进口,产品也要有一定的外销比例,因此选择运输成本低、出口方便的地方就成为一种自然,这就决定了沿海一带的省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三通”后,部分台资企业选择了“本土作战”,台湾企业就可以把研发中心等留在岛内,台湾也可以留住不少境外跨国公司设在岛内的总部,因此江苏对台资的吸引力还会继续减少。

  企业的动态是对一个地区投资综合环境的最好评说。在淮安当地有人认为,如果淮安在人才与其它投资配套没有进一步改善的话,对台资也好,对其它境内外投资也好,其引入都将是非常困难的。比如人才方面,经过几年的发展,江苏当地的人力成本不如外地富有吸引力,而成本高又不足以吸引一些高端的产业。

  淮安有关招商人员对记者说,当地政府现在已意识到这些问题,但热情招商与商人落地后不冷不热的态度反差一直是大陆招商难改的通病,“我们正进入招商的阵痛期。”该人士对记者说。

  他表示现在两岸“大三通”以后,台商大举进入长江三角地带投资的热情已经减退了,“台商可选择的余地多了,更多的台商选择留在了本地,我们就跟其它的省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因此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吸引更多的台商投资淮安,需要一些新的招数。

  未来充满变数

  虽然富士康先金融危机而动,但眼下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却让人始料不及,金融危机也正使富士康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企业面临空前危机。

  企业效益不好,使得很多员工处于两难境地:“离开不一定能再找到好工作;留下,每个月只能拿700元的底薪。”更让员工们担心的是,企业这种状况不知道持续多久。

  撇开裁员造成的大量人员失业、社会闲散人员增多将对社会安定带来的不利影响不谈,从企业管理角度来说,裁员给企业带来的负面效应可能会远大于危机所造成的经济效益低迷带来的损失。

  据了解,富士康(淮安)科技城一期工程是2007年11月竣工投产,二期、三期也正在建设施工,当时富士康在淮安注册了6家公司,但目前开业仅有鸿恒胜厂、富誉厂等3家公司。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2008年年初,中国下发《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使得富士康这样的在深圳已经享受优惠政策5年以上大型外商独资、加工贸易型企业面临丧失免税的“特权”。由于出口加工区有许多优惠政策,如进口免税、入区退税、进料保税、出口免税、出口加工区之间的进出货物免税等,淮安出口加工区的成功获批,无疑解决了“迁徙”到此的富士康科技集团的生产、退税之急,获得“免税”特权。“但如果未来淮安这些优惠政策不在,劳动力成本再上涨,本来外向型经济就比较弱的淮安还有哪些优势呢?”上述人士说。

  尽管富士康(淮安)科技城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郭睿一直否认企业“变相裁员”,但事实是富士康员工离职潮正袭来,在淮安富士康科技城总部二楼还单独设立了一间“员工离职办公室”,员工们反映离职的员工至少有10%,这个月过完数字估计还将继续攀升。

  大规模裁员势必为企业和地方治安带来不安定因素,在长三角“减员”已达数万人的富士康方面表示,因为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不会采取大规模、简单直接的裁员措施,而是尽量通过调配安置,或者保留职位,以减少失业人员流入社会的比例。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贾利军表示,发端于美洲大陆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快速向实体经济蔓延,节省开支成为企业面临生存困境的本能反应。长三角地区相对于整个中国市场来讲,它的外向型经济程度相对较高,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大,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果长三角地区能够积极调整,满足内需市场,则可缓解失业风潮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事实上,从2006年开始,富士康于“劳工门”事件之后,在中国所受关注度开始上升,尤其是2007年新《劳动法》以及两税合并条例出台之后,富士康以及它所代表的代工模式广受诟病——中国未来的成长动力是否还只能依靠低端产业的拉动?富士康等代工者仍将是中国未来30年的经济发动机吗?